【靈創新機】AI創造商業機會?還是製造失業浪潮?

在2023年短短的幾個月裡,AI的發展十分迅速,中外多個科技龍頭企業,都紛紛先後推出了多個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AI服務平台及開源工具,比如是針對智能聊天及語言訓練的ChatGPT和Bing Chat,針對圖像處理的Mid 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、Adobe Firefly,或是針對影片和直播處理的騰訊智影、D-ID等等,無疑都大大提高了企業、員工、及獨立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及生產力,並降低了很多工作對於特定專業技術的需求,亦節省了不少營運及生產成本和時間,更能激發出更多創新的營商及工作模式。

縱眼一看,AI為商業活動所帶來的影響,貌似是百利而無一害,像是文書處理、圖像設計、影片製作、銷售客服、市場分析、風險管理、甚至更專業的工作,都已經可以運用AI處理問題及制定解決方案,而成效有時更比人工處理出色。隨著AI的應用越來越廣泛,不少人都開始議論,AI會否真的能取代大多數「打工仔」的飯碗,使失業率上升。

早在2017年的時候,麥肯錫全球研究院(MGI)發表的《人機共存的新紀元: 自動化、就業和生產力》當中,就已經從800多個職業及2000多個工作內容中進行評估分析,發現有大約60%的職業有三成以上的工作內容可以利用現有的AI技術實現自動化,以工資計算的話,即相當於全球經濟中15萬億美元的工作內容。MGI更估計全球有50%的工作內容是可以通過改進現有技術實現自動化。

從研究報告中更可以發現,預測可以被AI全面取代的工作內容,一般都是在高度穩定且可預測環境下的體力勞動、數據收集、數據處理等;而涉及到各行業的管理、專業知識應用、和人與人溝通的工作內容,則相對較難甚至無法被AI取代。

就以平面設計行業作為一個例子,以往平面設計是一項依賴人手的工作內容,工作過程繁複,在審美及技巧上對員工都有一定的要求。但隨著AI的興起,已經有不少針對技巧層面的工作內容,可以透過對AI輸入關鍵詞快速生成所需的作品或素材,大大節省了工作過程的需時及工序,亦變相降低了對員工在技巧層面上的要求。

這會意味著平面設計工作者將面臨大規模失業嗎?

不一定,縱使在平面設計的工作過程中,有不少工序已經能被AI取代,但作為工作核心的藝術審美,正是一項專業知識的應用,這絕非AI能輕易取代的工作內容,哪怕AI能生成再多作品,都依然需要一名有專業審美的設計師進行判斷AI生成的作品是否合適。現在更已有部分企業在聘請設計員工時,硬性規定應徵者需懂得AI繪圖的技能,就正如以往硬性規定需懂得Photoshop及Illustrator等工具一樣。

由此看來,這個現象正符合了MGI在2017年報告中的預測,「一般都是在高度穩定且可預測環境下的體力勞動、數據收集、數據處理等;而涉及到各行業的管理、專業知識應用、和人與人溝通的工作內容,則相對較難甚至無法被AI取代」。說到底,現時AI其實也只是一種工具,可以讓使用者提升生產力。人們如其擔心自己會被AI取代,倒不如把著眼點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,學會與AI共存,善用AI提高自己的競爭力,才是未來市場的趨勢。